悌垂涕曰:\"仲思,今日是我死日也。且我做儿童时,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天盈配资,常恐不得其死,负名贤知故。今以身徇社稷,复何遁邪?莫牵曳之如是。\"
这段记载出自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引《襄阳耆旧记》,是吴国最后一任丞相对诸葛靓说的话:“仲思,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。而且我还是孩童时,便为你家的丞相所赏识,我常常担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,辜负了名贤眷佑。现在可以以身殉国,为什么要逃走呢?不要再拉拽我了。”
280年晋伐吴,孙皓派张悌督沈莹、诸葛靓率军抵挡,兵败后诸葛靓率五六百人逃走,想叫张悌一起逃命,张悌回答了上面一番话后以身殉国,后世对其气节多有褒赞。诸葛靓是曹魏重臣诸葛诞之子,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氏,所以诸葛靓流落到吴国。
那么张悌所说“卿家丞相”到底指的是谁呢?
胡三省注《资治通鉴》中认为,丞相指的是诸葛亮。他说“丞相,谓诸葛亮也。或曰:谓诸葛瑾。余谓张悌襄阳人天盈配资,盖亮在荆州,识之於童幼也。”而且他还驳斥了认为丞相是指诸葛瑾的观点,因为张悌是襄阳人,他认为是诸葛亮在荆州时,慧眼识张悌。
虽然胡三省是宋元之际的史学大家,但很明显他这里搞错了。诸葛亮234年病逝五丈原,而张悌生于公元236年,所以张悌和诸葛亮是不可能见面的。而且自孙权派吕蒙219年袭取荆州,荆州早就成了东吴的地盘,诸葛亮也不可能在襄阳赏识张悌。
既然不是诸葛亮,那么只可能是诸葛瑾或者诸葛恪。我们来翻看一下这对父子的履历:诸葛瑾200年躲避战乱进入江东,后得到孙权赏识;220年吕蒙病逝后,出任南郡太守,驻守公安。229年孙权称帝后,出任大将军、左都护,领豫州牧,册封宛陵侯。
诸葛瑾赤乌四年(241年) 去世,享年六十八岁。诸葛瑾去世之时,张悌年仅5岁,而且从诸葛瑾的履历来看,他并没有担任过吴国的丞相,因此张悌所谓的“卿家丞相”应该不是诸葛瑾,那么只剩下一个人选了——诸葛恪。
诸葛恪生于公元203年,少年时代就聪明伶俐,成人之后拜骑都尉,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天盈配资,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。之后历任丹阳太守、威北将军等职,平定山越。赤乌八年(245年)丞相陆逊病逝,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。
神凤元年(252年)孙权病危时,在孙峻的力荐下,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。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。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。执政初期革新政治,率军抗击魏国,在东兴之战中取得大捷,名闻海内,天下震动,少帝孙亮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,加封丞相 、荆、扬州牧,督中外诸军事。
加恪都督中外诸军事、荆扬二州牧、丞相、阳都侯——《建康实录》
因此答案很明显了,诸葛恪在252年取得东兴大捷之后,曾被加封为丞相,所以张悌所说“卿家丞相”指的就是诸葛恪。其实诸葛恪提拔张悌也很容易理解,诸葛恪少年时就有“神童”之称,所以欣赏“少有名理”的张悌也就很自然了。
其实最开始我读到张悌“卿家丞相”时,也很自然地认为他指的是诸葛亮,但一查两人出生卒年,发现不是这么回事。
但印象中诸葛恪并未担任过丞相,经过搜查史料才发现,在东兴大捷之后,诸葛恪曾被加封丞相,可惜仅仅一年之后,诸葛恪就在政变中被杀害。可见我们读史书,应当相互结合对照,不能仅凭妄加猜测就下结论。
参考文献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何兹全《三国史》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